当然了,写到葱的不只是诗词文人,各种古籍文献中也不少,比如在东晋
常璩
编撰的
《华阳国志》
中记载:
曹公既与先主语,失言。会天震雷,先主曰:圣人言,迅雷风烈必变,良有以也。曹公亦悔失言,使人窥之,见其拔葱……
我们可以看到,葱在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。那么,究竟会早到什么时候?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?历史上有什么发展呢?
一、春秋战国以前,关于起源
大葱起源于我国。
但我们并不能在我国古代遗址中找到葱,这是因为葱的特殊性,植物类不易保存,但我国的古籍文献记载却非常早,我们可以从
《山海经》、《庄子》、《诗经》
中找到葱的记载,当然这些古籍并不代表全部,这足以说明我国先民食用葱和记录葱的历史悠久。
《山海经》
中是这样写的:
边春之山,多葱、葵、韭……北单之山,无草木,多葱、韭。
《山海经》
的成书年代虽然成谜,记载的东西也太过虚幻飘渺,可里面却包含着大量的古代地理。而且我们可以从这里的记载看出,说的并不是一个地方有葱,但这个时候多半是野葱,可人工栽培几乎在同时进行。
在《
管子
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
齐桓公五年北征山戎,出冬葱与戎菽,布之天下。
但我们现在看到的
《管子》
据考证是西汉时刘向根据前面的一些古籍整理编纂而成,所以也不能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载,真正能体现春秋战国时期记载的有
《诗经》和《庄子》。
在
《诗经·小雅南有嘉鱼之什·采芑》
中这样写:
薄言采芑,于彼新田,于此中乡。方叔涖止……服其命服,朱芾斯皇,有玱葱珩。
这里出现了葱字,但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比喻,用葱来比喻方叔身上的青苍佩玉,但这也能说明当时人们对葱的理解和现在是一样的,葱本来就是青白相间。
而在
《庄子》
中,则记载了葱对身体有益,这也符合庄子的道家精神,里面是这样写的:
春月饮酒茹葱,以通五脏。
所以,大葱起源于我国。记载最早是春秋战国,而且那时候不只是一个地方有葱,在那个时候,人们已经意识到食葱对身体有益。
二、宋元以前,关于栽培
大多数作物,到了汉、魏晋南北朝时期,就开始向志怪方向发展,这跟当时的人风俗有关,人们无法理解某些事物,只能托一些志怪小说去幻想。比如西汉史学家
刘向
编撰而成的
《列仙传》
中这样写:
阮丘蛆山上种葱,百馀年乃去。
当然了,汉朝时绝不只是在志怪小说中写葱,堂堂大汉,岂能没有权威记载?在淮南王
刘安
主持编撰的
《淮南子》
中这样写:
君子之于善也,犹采薪者见青葱则拔之。
此外,在
《汉书·遁吏传》
和
《后汉书·独行侠》
中都有关于葱的记载,我们不能一一举例,但我们看到这些记载时会发现,记载虽然很多,但多是借葱来比喻,用葱来托别的东西,不见栽培记载,一直到了东汉末年,才出现了葱的分类,但并没有栽培方法。在东汉大尚书
崔寔
的农业著作
《四民月令》
中有这样一句简单的记载:
三月别小葱,六月别大葱,夏葱曰小,冬葱曰大。
我们可以看出来,这里有了大小之分。当然了,关于两汉年间写葱的诗词,最出名的莫过于两汉乐府的
《孔雀东南飞》
了,在里面这样写:
足下蹑丝履。头上玳瑁光。腰若流纨素。耳著明月珰。指如削葱根。口如含朱丹。纤纤作细步。精妙世无双。
这里把手指比喻成葱根可以说很形象了。“乐府”虽然成立于秦朝,但却在汉朝汉武帝刘彻手里发扬光大,两汉乐府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不管是建安年间还是整个唐朝,那些诗人都受到了乐府的影响,但出于题目的原因,咱们这里不展开说了。
到了魏晋时期,晋
朝郭义恭
编撰的
《广志》
中这样说:
休循国居葱岭东,其山多大葱。
古代葱岭多指西南一些地区,我们可以看出来,古代时多栽种于半寒冷地区,这也符合葱的生活习性。
此外,魏晋时期,葱在志怪小说中的地位还非常高,在原作者不详的
《汉武内传》
中这样写:
西王母曰:仙人上药,有玄都绮葱。
甚至一直到了宋朝时,关于栽培和种植仍然不多,由此可见,葱虽然由来很早,而且被多次记载,但却是做为一种调味品和药品存在,引不起人们大面积种植的兴趣,因为能调和菜中的味道,所以也叫“
和事草
”。
宋朝关于葱的诗词很多,比如
苏轼
的:
总角黎家三小童,口吹葱叶送迎翁。
比如
陈师道
的:
已办煮饼烧油葱。
关于种植,到了元代才有,元代
王桢
的《
农书》
中这样记载:
子味辛,色黑,作三瓣状,有皱纹。收取阴乾,若令浥湿则不生,留春月调畦种。良地三剪,薄地再剪,剪宜平旦,避热,宜与地平,勿太深、太高,八月止,不止则无袍而损白。凡栽葱,晒稍蔫,将冗须去净,疏行密排,猪鸡鸭粪和粗糠壅之,不拘时,冬葱暑种则茂。
这里有了系统的种植叙述,后来被多次引用,包括
《本草纲目》
这些。
三、明朝以后,遍地青葱
到了明朝后,明朝人
王象晋
结合前面的记载,自己总结叙述了大葱的特点和栽培,他在
《群芳谱·菜蔬部》
中这样写:
葱,一名芤,一名菜伯,一名和事草,一名鹿胎。初生曰葱针,叶曰葱青,衣曰葱袍,茎曰葱白……生熟皆可食,更宜冬月,戒多食。四月每朝空心服葱头酒调血气。正月忌食,令人面起游风。生同蜜食,作下利……
在
李时珍
的
《本草纲目》
中,介绍葱的药用价值时,葱叶和葱白各有不同,而且李时珍认为葱不讲药理,只说阴阳,这在现代看来是没有道理的。比如他这样说:
葱,所治之症,多属太阴、阳明,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。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……
当然了,这里关系到一些药理知识,咱们不懂,故不在这里展开评论。
葱在宋明时期,栽培和种植已经完全成熟。
到了现代,我国种植面积和种植地区上都非常广泛,特别是以山东为最。各种大葱品种和管理方法也应有尽有。
从出现到不被重视又不可或缺,到现在成为一种经济作物被菜农以种植为生,经历了一系列历史变迁,这不仅仅是葱的发展史,也是我国农业的不断进步史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