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说文解字》第411课:细说“誓”字,誓师大会的“誓”如何解释

(诰命夫人像)

“诰”在本义之外,还有其他用法,比如:

(1)警戒。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近臣谏,远臣谤,舆人诵,以自诰也。”王引之《经义述闻》:“自告者,自戒敕也。”身旁大臣劝谏,远方臣僚批评,众人诵诫议论,他们都能用来自我警戒。

(警戒)

(2)特指告戒之文。如《书》有《康诰》《仲虺之诰》。古者上下有诰,汉以下专用于帝王的文告。比如上面说的诰命。《正字通·言部》:“诰,秦废古称制诏,汉武帝元狩六年初作诰,然不以命官。”《周礼·春官·大祝》:“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,一曰祠,二曰命,三曰诰,四曰会,五曰祷,六曰诔。”

(诰命)

诰的小篆写法如图:

(诰的小篆写法)

2、誓。读 sh%uEC。《说文解字》给的解释是:“誓,约束了民。从言,折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古代军中告诫、约束将士的言辞。《书·汤誓》:“尔不从誓言,予则孥戮汝,罔有攸赦。”如果你们不遵守誓言,我将要把你们沦为奴隶,或加以刑杀,不会有所赦免。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:“誓军旅。”杜预注:“誓,宣号令也。”对军队发号施令。现在继续沿用的“誓师大会”的“誓”字,用的就是誓的本义,它不是发誓的意思。

(誓师大会)

本义之外,誓的用法还有很多,比如:

(1)发誓,立誓。这是现代汉语最常用的用法。《字汇·言部》:“誓,约信也。”《正字通·言部》:“誓,以言语相邀约为信用誓礼。”《诗·卫风·氓》:“言笑晏晏,信誓旦旦。”郑玄注:“我其以信相誓旦旦耳。” 谈笑之间露温柔。海誓山盟犹在耳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遂置姜氏于城颍,而誓之曰:‘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。’”(郑庄公)就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地方,发誓说:“不到黄泉不再相见。”

(连环画《掘地见母》)

(2)誓辞;盟约。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周武有孟津之誓。”周武王有孟津的盟誓。

(3)接受爵命。《玉篇·言部》:“誓,命也。”《周礼·春官·典命》:“凡诸侯之适子,誓于天子,摄其君,则下其君之礼一等。”郑玄注:“誓犹命也。言誓者,明天子既命,以为之嗣,树子不易也。”凡诸侯的嫡长子被天子命为太子,代理他的国君(朝聘天子时),就比国君的礼仪降一等。

(4)告,告知。《仪礼·大射仪》:“司射西面誓之曰:公射大侯,大夫射参,士射干。”郑玄注:“誓犹告也。”司射面朝西告诉太史说:“国君射画有熊饰的射布;大夫射画有豹、麋饰的射布;士射画有犴饰的射布。”

(5)谨慎。《玉篇·言部》:“誓,谨也。”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曲艺皆誓之,以待又语。”郑玄注:“曲艺为小技能也;誓,谨也,皆使谨习其事。”对于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,也要劝勉谨慎对待,以待下次考评。

(6)通“哲”。明哲。不再详说。

誓的小篆写法如图:

(誓的小篆写法)

(【说文解字】之411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)

收藏

举报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